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互相制约。”[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载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146页。]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活动的场所,文化是影响地理环境的强大力量,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形成了双向同构的关系。因此,当聚焦良渚遗址的研究时,环境背景的变迁和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良渚遗址的自然生态环境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对于环境考古学有深入的理解和阐述。他曾说:“环境考古学是一门新产生的交叉学科,它的任务不是单纯研究自然界的进化,而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自然。从刀耕火种起就在破坏生态平衡,随着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对自然的破坏也越加剧,同时,自然给予人类的报复也越加沉重。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认识到生态危机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需要重建人同自然界的协调关系。环境考古的目的就在于从历史角度阐述人类依附于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回归自然的辩证关系。”[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第1117页。]多年来的环境考古学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的兴起和衰落与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太湖流域的气候变迁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良渚遗址位于太湖流域的南端,而太湖流域是良渚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在今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境内分布有密集的良渚文化遗址。可以说,太湖流域的环境变迁对良渚文化的发展与兴衰具有重要影响。
1.沧海桑田——前马家浜文化时期(距今12000年)
12000年前,地球处于第四纪冰期末期,海面极低。太湖尚未形成,是一片森林草原。目前,只在三山岛发现人类活动迹象。他们逐水草而居,以渔猎为生。
11000年前,随着气温回升,海面抬高,森林草原逐渐变为河湖沼泽、平原陆地。在新的环境中,全球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伟大革命——农业革命。但环太湖区域尚不适合人类居住。
2.文明起源——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
7000年前,全球气候趋于稳定。海平面与今日大致相同。今苏南、上海西部和杭州湾北部都已成陆。环太湖流域的生存环境大大改善,人类的身影再次出现。他们生产粮食、驯养动物、逐渐定居、形成村落。此后1000多年里,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得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马家浜遗址,是太湖流域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马家浜文化出现了水稻种植、家畜饲养、陶器烧制和原始纺织业,其中用耜耕地的稻作农业已成为食物的重要来源,但渔猎经济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马家浜人也制作玉器,只是较为单调,仅有玦、璜、管等几种,局限于人体装饰品,但却揭开了太湖流域发达的史前玉文化的序幕。]和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因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而得名,距今约6000-5300年。它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承前启后的重要文化阶段。]。气候温润、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奠定了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起源的基础。但是,目前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和崧泽文化遗址数量很少。
3.城市革命——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500年)
然而,距今5500年的又一次降温,使全球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凉。这次降温迫使人们由山间谷地向平原低地迁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农业逐渐取代渔猎采集,成为最主要的生业模式。这一转变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距今5000年前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纷纷产生。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同样出现在我国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先民不断来此定居,人口增长,聚落扩张,稻作农业迅速发展,成为主要经济基础,良渚文明应运而生。环太湖地区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新时代。
良渚先民造水坝、筑土台、种水稻、建城市,个体劳动逐渐被大规模有组织的生产分工取代。为了适应沼泽平原的生活环境和稻作农业的生产需要,良渚先民在沼泽湿地上挖淤泥堆墩,抬高居住面,形成邻近稻田、便于农耕、夹河而居的基层聚落,良渚遗址点数量爆炸性增长,沼泽平原腹地内遗址点数量大增。良渚先民可以按照营建基层聚落的相同模式营建城市。在这个过程中,良渚社会的等级分化已十分明显,并形成了共同信仰。环太湖流域开始步入城市文明阶段,迈入早期国家的门槛。
4.文明余晖——良渚文化衰落(距今4300年)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4300年前后,环太湖流域发生了大规模洪水或海啸,生态环境恶化,良渚王国解体,良渚文化衰落。
良渚文化虽已远去,但它创造的诸多文明元素,以及“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的良渚精神已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
(二)良渚遗址的地形地貌和水系布局
良渚遗址及其核心良渚古城遗址位于天目山系以东的一处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北部。[刘斌、王宁远、陈明辉、朱叶菲:《良渚:神王之国》,《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第7页。]地形地貌为丘陵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的山间河网冲积平原。良渚遗址古地貌的山形水系与现今地貌差异不大,良渚遗址总的生活面比现在低,其中良渚文化层底部地面比现在低2米左右,有的地方与现在的海平面相差只有几十厘米,良渚遗址地面上一般沉积了几十至100厘米的泥土。相比现在的杭州主城区一带,良渚遗址分布区地势相对较高[良渚文化时期,现在的杭州主城区一带尚为海水所覆盖。近年来,在杭州建造地铁的过程中,地下土质基本上为黑淤泥,这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自然生态特征。]。分布范围东至荀山东南部,南达大雄山、大观山丘陵,西至瓶窑毛元岭,北抵天目山余脉大遮山丘陵南麓。地形呈“两山夹两河”的特征——北倚东天目山余脉的大遮山、南抵大雄山,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侧有乌山、凤山、窑山、南山、栲栳山等一系列孤丘分布,遗址核心分布区有雉山、前山2座孤丘。东向地形开敞,仅有荀山1处孤丘。良渚遗址分布区南边界有属于京杭大运河汇水区的良渚-庙桥港(小运河),依次为长命港、响山港、良渚港等河段,是与良渚遗址同期的水系,其中长命港河段穿越良渚古城南部,成为沟通良渚古城内外水路交通和水系流转的主要河道。北有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东苕溪,由西向东贯穿整个良渚遗址,从良渚古城遗址的西部和北部蜿蜒而去,一直奔向湖州,注入太湖。东苕溪主水系之间分布有若干水叉、水泊,其中可连通南北2条主水系的河段有前山港,全长约3.5公里。此外,良渚遗址分布区内还分布有大悲庵洋、舍田湾、东枉塘、小塘河、下溪湾等湿地。遗址分布区内稻田遍布,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一片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天然之肺”。
分布于良渚遗址范围内的众多孤丘,是良渚遗址历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孤丘海拔25-350米不等,零星分布于东苕溪南面的平原上,是一片火山岩丘陵。距今约7000年,这些裸露于海面的孤丘是海湾中的岛屿,全新世时由泥砂进退堆积成陆后形成孤丘。良渚遗址南侧的大雄山面积最大,海拔178米,此山原名“五郎山”,后来山上建大雄寺,山因寺名。其他相对较高的孤丘有大观山(172米)、栲栳山(128米)、南山(118米)、朱家山(101米)、牛头山(77米)、猪头山(67米)等。而遗址分布区内或近旁的孤丘,海拔均在60米以下,自西向东有窑山(52米)、羊山(43米)、乌山(58米)、凤山(35米)、雉山(32米)、前山(44米)、巫山(22米)、荀山(33米)、近山(20米)等。
根据相关地质资料,良渚遗址分布区的地貌主要表现为山前水网平原——由全新世晚期河流湖泊堆积而成,特别是东苕溪以南的地势低平,河荡密布,水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可达1.4公里。成土母质多为古代湖沼、海相沉积物,以青紫泥田为主的水稻土居多,间有以堆叠土为主的旱地土。土质肥沃,质地轻黏。大观山由砂岩或石英砂岩构成,大雄山及其周围的丘陵和孤山,皆由凝灰岩或凝灰质流纹岩构成,荀山、近山、巫山、前山、雉山等零星散布的孤丘,则全由凝灰岩构成。荀山的凝灰岩经剧烈风化后形成白色黏土,地质学者们称之为酸性白土,民间俗称“白泥”,曾被开采用作工业原料。
(三)良渚遗址的气候与动植物资源
良渚遗址分布区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冬夏长、春秋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5c(夏季最高月平均气温28.5c,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3.5c),年均无霜期245天,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258.8毫米,最大降水量2077.1毫米,最小降水量917毫米[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规划文本》,2013年8月版,第13页。]。良渚文化早期气候温暖,水域面积较大;良渚文化晚期气候渐趋干凉,水域面积缩小。当时,良渚地区的平均气温比现在低3c左右,年降水量比现在少50-280毫米[赵晔:《良渚文明的圣地》,杭州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7页。]。根据初步研究,良渚遗址的文化层自下而上约可区分出三个气候阶段:
1.早期:属于温暖湿润气候;森林植被茂盛,树种以阔叶落叶为主,青冈栎属和栲属等常绿阔叶树种夹杂,其间水域发育,适宜水稻种植。
2.中期:属于暖和不干燥气候;森林植被仍然繁盛,以阔叶落叶为主,青冈栎属和栲属等常绿阔叶树种较前期大为减少,仅仅是偶尔零星分布,雨水还充足,还能种植水稻。
3.晚期:属于凉干气候;常绿阔叶的树种已经基本或全部消失,松属等针叶树种增多,水域少,气候凉干,水稻种植较为困难。
根据安溪石前圩遗址t3剖面孢粉组合可知,良渚遗址下部的黑色粘土基础层呈松-栎-栲-栗-水龙骨科组合;良渚遗址1、2层呈栎-青冈栎-禾本科组合;良渚遗址层顶界和宋文化层底界呈栎-松组合。
在良渚遗址发现的植物遗存主要是稻米。除了稻米以外,还有葫芦、甜瓜、菜瓜、桃、梅、柿、葡萄、菱角、芡实等,这些植物现在均被人工栽培,是长江下游地区瓜、果、蔬菜种植的传统特色。此外,在良渚遗址还发现了野葡萄、南酸枣和悬钩子等野生果实,食用这些植物果实的习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延续了几千年,直至近现代农民还在野外采集食用,这是良渚先民经济生活与居住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最好诠释。
在良渚遗址发现的动物遗存以家猪骨骼数量为最多,达到可鉴定骨骼数量的70%以上;中、小型鹿类及水牛等野生动物骨骼出土数量也较多。可见,当时存在以饲养家猪为主的较为发达的饲养业。天目山余脉北支高耸绵延的大遮山,南支断续散布的大观山、大雄山、天福山等丘陵,这些都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良渚先民同时以狩猎野生动物作为肉类食物的补充。而且,良渚遗址周边河网密布,有大面积湿地,也为良渚先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
二、良渚遗址的人文历史环境
良渚遗址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民间故事、地名传说和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精彩,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是一片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网游:氪金百亿,弓箭称神 东风恶 墨爷你前女友又来求复合了 廉吏能臣34集电视连续剧 重生空间之庶女 画皮 宠夫令 我给佛祖当说客 还让不让人成仙了 穿越配角有个病娇老婆 小戏精[电竞] 不朽传承 长夜难明 星光易暖 所有人都认为我会死 90年代学渣逆袭 魔殿殿主 从被炼成僵尸开始 首席娇妻太难追 广告魔女录
关于丽江,我无法释怀的温柔陷入人生低谷的颓废青年,一路颠沛辗转多个城市,终于跟好友走上一条救赎之路,当来到丽江这座梦幻的城市时,遇见了一场跨越三千公里的奇妙缘分以及形形色色有趣的人,属于自己的平凡人生迎来转折,一段爱恨交加的故事也同时悄然上演。...
陆文二十岁入赘到李家,从农村户口一跃成为城里户口,婚后育有一对龙凤胎,外人觉得他祖坟冒青烟,被肤白貌美的城里小姐看上,婚后生活幸福美满。殊不知他在李家屋檐下生活,被当作牛马使唤,处处挑刺,没有任何的地位可言,随时担心被扫地出门。可为了一双儿女,他尽力忍着,相信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材,熬死两个老东西便能苦尽甘来。只是他...
关于终极之最强时空原主角团无穿越者无系统,主cp东婷,修香,不乱拆乱凑cp,四个时空都有涉及。这是终极一班2时间线修正后的故事,终极铁三角加入了雷婷成了终极四人组,为看望刚从银时空返回的修,四人组队前往铁时空看望,接到了第一个任务,创立剩死门,维护时空秩序。而修香返回铁时空,随之而来是各种麻烦,为此阿香一手遮天,放言道我当为叶赫那拉家掌门,统领魔道,镇压一切不服!...
倘若这宇宙,真是一片残酷血腥的黑暗森林,我们修真者,也会燃烧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微弱的火花!哪怕这火花再微弱,再短暂,再渺小,可是只要我们源源不断,前赴后继,终有一日,火花会点燃杂草,杂草会燎到灌木,灌木会蔓延大树!最终,小小的火花,会在这片黑暗森林中,掀起燎原天火,照亮整个世界!新书已发,地球...
自幼被家族遗弃的林凡,大学期间偶得奇遇,拥有了纯阳脉和至阴脉并存的阴阳双脉体质,得以修炼天级功法乾坤阴阳诀,此后奇遇不断,武修路上精彩纷呈,各色美女接踵而至,林凡的身世也渐渐揭晓,曾经的弃儿竟藏着惊天秘密...
诸天万界,芸芸众生!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其次,畏之!最其次,侮之!凡人修仙,其途何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