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有几个)

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有几个   所以,我作为一个考研成功上岸的学生,线上考研辅导机构到底哪家好?如何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考研辅导机构?这不仅仅需要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擦亮眼睛,经过多方面对比,同时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去看这个机构的师资力量、价格、课程资料以及在行业中的口碑,希望大家都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考研培训机构,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希望考研党们在这艰难的路程中专注于自己,努力永远不会白费!  好的考研辅导机构首先具备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而且规模比较大,可以在行业竞争优势,同时成立比较久,发展体系比较成熟,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也比较完善,可以为考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模式。而且有着完善的考验服务流程,从学员专业选择、院校规划以及考研复习规划指导都有着全新的安排,可以为考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于考生考试有很大的帮助。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中国再次进入“两会时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2000多公里外的成都兴隆湖畔,正在收听收看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成都市人大代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不时记录下“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词。“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如何走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直是刘毅所在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努力与实践的方向,而他们踏上这条路则是从几间集装箱办公室里“出发”的。

数据1:人员规模从3到400+

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地

“2016年,从北京飞来成都筹备建院工作的只有3个人——首任常务副院长高文胜、副院长刘婉华和我。我们就在简陋的临时办公场所着手搭建组织架构,探讨研究方向,招聘工作人员……”对于研究院的起点——海昌路旁的几间集装箱“办公室”,刘毅记忆尤为深刻。集装箱办公区为当时新生的研究院提供了一片“安身之地”,也给最早的一批员工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奋斗记忆。

曾用于研究院办公的海昌路集装箱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研究院已从海昌路集装箱搬到了美丽的兴隆湖畔,与天府新区规划厅隔水相望。队伍规模从最初的3人扩展到400余人、办公区从3000平方米到26000平方米、从2个研发团队发展到10个研究中心……作为四川引进的第一个校地合作科研机构,研究院在蓉7年的时间里,见证着创新策源地加速建设的同时,也在为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创新平台力量。

“新型研发机构的落地,首先要建立人才体系,只有将真正有原创成果、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吸引进来,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业潜能,才能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婉华深知创新人才的强大驱动力。研究院从一开始就搭建起“雁阵式”的团队梯队,锁定“头雁”,专攻头部专家,力邀他们带团队入驻。“头雁来了,雁群也就来了”,研究院最初的人才集结,就是这样开启的。

既筑巢引凤,又固巢留凤。七年来,随着成都对创新人才吸引力的不断攀升,研究院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400余人,其中,硕博人才占超70%,海外人才占比20%,而平均年龄只有33岁,逐步形成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充满活力的优秀队伍。“我们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努力为人才营造‘引得进、留得住、过得美’的优越环境。”刘婉华介绍道。

除此之外,研究院还设立了教育培养中心,支撑清华大学开设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西南地区项目,面向西南地区重点行业、创新型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领军人才。同时,建设了覆盖从小学生到博士生全层次的学生教育培养体系,为高校和地方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后备力量。

研究院举办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春季论坛

数据2:200+项目在川落地

建好高能级创新平台

2022年3月公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同年,研究院牵头承接的“十四五”期间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示范项目——“十万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示范工程”正式公示。“这个项目不仅可以将‘弃电’化废为宝,还能大大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为化工生产提供新的氢源获取途径。”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介绍道,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小型样机研制及测试,接下来会将实验规模扩大,解决更大规模应用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研究院智慧氢能系统实验室

承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是研究院作为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导入创新资源,面向产业需求承担高水平科技项目,培育高精尖科技成果的生动“缩影”。

七年来,研究院面向能源互联网发展需求与“双碳”战略,围绕清洁低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能源信息融合、能源碳中和等前沿技术与关键领域,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起高水平研究中心10个,高能级实验室8个,承担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1项,多项具有行业显著贡献的大成果在国家及地方重点能源电力工程得到示范应用。

“立足成都、服务四川,我们参与支撑了四川省水利建设一号工程——引大济岷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控战略与数字孪生平台建设,面向四川高温缺电设立有组织研发重大课题,累计推动260个项目在全川17个市州落地,服务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鲁宗相表示。

数据3:为500余项清华成果转化“铺路搭桥”

打造政产学研融合的成果转化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如何用创新成果转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时间回到2022年12月,来自清华大学及研究院,覆盖电子信息、能源环境、生物医药医疗、先进制造、新材料、交通规划六大领域的172项创新成果在第五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以线上项目手册形式亮相。这种“建平台”“推成果”的成果对接会已累计为500余项清华创新成果来川转化“铺路搭桥”。

第五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线上路演

“大力推进产学研的创新,协同创新发展,全力推进成果的转移转化,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让更多清华科技成果在四川这片沃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鲁宗相认为这是研究院作为创新平台的重要职责之一。

在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去,落下去”过程中,研究院不仅携手企业做科研,也成功孵化了多家科技企业。研究院累计培育高科技企业达到18家,其中,准独角兽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产值达10.3亿元。离研究院不到百米的大楼里,坐落着研究院孵化的首家企业——易冲科技。从院内一个项目团队到一家准独角兽企业,再到科创板上市的筹备阶段,如今易冲已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充电产业领军者。

绿水青山,美好未来。兴隆湖畔的这群人正在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不懈努力,用科技创新奋笔书写能源转型的时代答卷,共同推动能源清洁化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全面实现。而他们科技创新的无限动力,将转化为成都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由之路上的强劲“动能”,齐心协力建设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正在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有几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无极考研网 » 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有几个)

赞 ()

评论 0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